第351章 清明梦技巧(1 / 2)

加入书签

日记的作者似乎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精神疾病,以至于他放弃了最后的求生机会,噩梦诅咒彻底爆发,死在了市政府当中。

如果他逃难到阳河,或许还能够抵抗很长一段时间。

最后他的日记本才被云海号的探险队给捡到……仿佛如同冥冥中的命运。

没有这本日记,云海号还要好长一段时间,才能搞清楚具体的真相。

陆一鸣叹了一口气,他仔细研究日记本中清明梦的技巧,都是原先幸存者之间的经验交流。

不过各种文字翻译可能不太准确,以至于看不太懂。

过了良久,才有一位科学家叹息道:“清明梦的技巧,能够一定程度对抗噩梦,但也只是一定程度,随着诅咒的加深,最终还是难以挣脱,会被活活……淹死?”

“这个时间大概在50天到70天不等……得看个人天赋。60天之后将会进入高危区。”

“然而清明梦应该怎么普及呢?正常人很难做这种清明梦吧?”

“对于很多人而言,它只是一种偶然现象。”

清明梦跟白日梦并不相同,清明梦是做梦者于睡眠状态中保持意识清醒;白日梦则是做梦者于清醒状态中进行冥想或幻想,而不进入睡眠状态中。

在学生时代,清明梦偶然出现的几率大于成年时期,特别是初中高中上课上累了的午睡期间,做清明梦的概率会大大提升。大多数人自从高中毕业后,就从来没有做过这种清明梦了,也不知道应该如何进入这种玄而又玄的状态。

这似乎和年纪有点关系。

李维一笑了笑,说道:“我对这方面的研究并不是太多,翻译起这些资料也很奇怪。所以结合了噩梦大陆的资料,再加上本身的实践,我们还是请大脑专家傅教授上台发言。”

傅教授是一位四十多岁的中年男子,可能是因为近段时间的翻译压力太大,以至于头发稀少,有一种向秃头发展的趋势。

他用一种洪亮的嗓音说道:“想要进入清明梦状态,办法有好几种!”

他伸出几根手指,“第一是天赋异禀者,这些天生容易进入清明梦的状态,在清明梦的状态下对梦境进行操控。实际上操控梦境并不是什么好事,身体是保护灵魂的最后一道屏障,如果长久操控自己的梦境,很容易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理疾病。”

“这个世界,聚集在市政府的天然幸存者,应该都是这类天赋异禀者。我相信我们云海号中也会有那么几个,他们自己也不知道,数量肯定不会很多。”

“只要刻意训练,这些人很快就能脱颖而出。”

“第二种方法,是冥想、自我练习以及自我催眠。早在公元八世纪,藏传佛教徒就盛行练习一种认为可以在睡梦中保持完全清醒状态的瑜伽,它被称作梦行瑜伽。当然到底怎么回事,我们目前不太了解,只能去翻阅一些古代文献吗,希望能够有所收获吧。”

“按照我们的理解,具体的原理是这样的:首先要有记录梦境的习惯,最好床边有纸笔或手机,一醒来就能记录,记录的细节越详细越好。”

“久而久之,你会习惯自己的梦境,产生一种对梦境的即视感。然后,培养对于事物的欲望,当你可以在梦中发现自己在做梦,且要做什么事情的欲望足够强时,你就可以在某些梦中做你自己想做的事情……”

陆一鸣抓了抓自己的头发,努力回忆着,自己高中时期,做清明梦的场景。

某一次午睡的时候曾经出现过,那种感觉就好像灵魂出窍一般……

“还有第三种方法,借助一些特殊的药物,进入半昏迷状态。但这类药物通常和精神疾病有关,不可以长期服用。”

会议室中的讨论声渐渐响亮了起来。

在这群科学家眼里,梦境,确实是一块还没有来得及开发的处女地……

他们开始兴致勃勃地研究梦境与心灵能力的关联之处。当然现在的主要矛盾,还是清明梦的问题。

陆一鸣举手问道:“教授,就算进入了清明梦的状态,应该如何操控梦境呢?”

这位教授回答道:“清明梦本身就可以用主观意志操控,就如同你的手指,你的身体一样,只要你意识到这是一个梦,就会拥有这样的权限。”

“按照我们整理到的资料,第一个环节是验梦,也就是验证梦境,你必须要知道它是一个梦境,才能将其转化为清明梦。”

“只要你知道它是一个梦,便可以做到一些正常情况下难以做到的事情。”

“这相当于是一个开启权限的后门。这个后门越简单越好,长期的暗示它,让它成为你潜意识的一部分,这样才能验证自己的梦境。”

李教授说了一大堆云里雾里的东西,陆一鸣搔头摸耳,半懂半不懂,他决定今天睡觉的时候就回去试试看,省的每天都做噩梦来着。

其他的教授反倒讨论地更加起劲了,不知情的人还以为这是一大群民科在这里讨论伪科学。

“验梦的环节有很多……举几个例子吧,用舌头舔鼻子,正常人其实舔不到,对吧?但如果你突然舔到了,这说明你可能在做梦。于是你可以将它认定是一个标准的验梦机制。”

说到这里,还真的有人尝试着舔自己的鼻子了。

“还有就是看鼻,现实中,你不管有意无意,一定能看到鼻子,只是大脑下意识的忽略罢了。其实你可以观察一下,其实无论你看哪儿,视野中的下方始终是有一个阴影在那里的,那是鼻子,只不过我们从来就不在意而已。”

“然而在梦境中,你有意去看能够看到鼻子,无意识情况下,或许看不到鼻子。这也是一个不错的验梦手段。”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