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糊名制度(2 / 2)

加入书签

浪奔浪流

万里涛涛江水永不休

淘尽了世间事

混作滔滔一片潮流

是喜是愁

浪里分不清欢笑悲忧

成功失败

浪里看不出有未有

爱你恨你问君知否

似大江一发不收

转千弯转千滩

亦未平复此中争斗

又有喜又有愁

就算分不清欢笑悲忧

仍愿翻百千浪

在我心中起伏够

乐正云秀十分好奇类似于十里洋场上海滩的故事会不会在汴京上演,正想着,门房来报,王钦若到访。

会是什么事呢,不猜也想得到,王钦若刚刚扳回一局,又被丁谓领先了,可能又想从自个身上挖出新点子,所以到这里打听来了。与王钦若同来的是一名叫陈彭年的大臣。言谈之中,愤愤不平地说了自个考试的遭遇,因为与主考官有过节,一连两次都不被录取。宋时科举三年一次,第三次考中了,已是九年之后。

“人生有几个九年,难道说因为考官的偏见就可以让有才之人一辈子抬不起头?”王钦若愤愤地替他抱不平说:“太子幼师是否能指点一二?”

乐正云秀记得高考时考卷是采取糊名的,就是将试卷中的考生姓名、籍贯等信息进行弥封,这样一来,主考官也无法知道试卷是哪位考生的。现在高考参加的人上百万,古代考试,特别是进士考试,参加的人员不满千人,作弊的难度要比现代的低了不知多少个档次。千张试卷,又只语文一门,大不了叫书吏照抄一遍,就可避免考官认识考生字迹,或者是考生在试卷中留下的特定文字记号。

这主意绝了,可以有效地杜绝请托等作弊问题,但同时也是一块烫手的山芋,王钦若思前想后,对陈彭年说:“陈兄曾为此受尽不公正的待遇,以陈兄之名写奏折面呈圣上,陈兄积年之耻可一雪而尽也。”

都说王钦若奸诈,善长的事情之一就是冒领他人的功劳以为己有,这次,怎么会这么谦虚让陈彭年上奏章,看来外界传言也并不完全可信。送走王钦若后,乐正云秀继续埋头为幼师的教材儿心理学而努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