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9章 名利之间(1 / 2)

加入书签

天子出的这道难题,对于太后而言根本不值一提,这也是因为太后党徒原本就不具声评,主动送选还是被动应聘,对他们来说其实差异不大。

甚至对于显望勋贵而言,小小别扭一下,抉择也不艰难,毕竟是选充后宫,不同于自愿将女儿送为姬妾,天家主动固然更有荣光,但天家若不主动,难道勋望就不屑攀附了?说得仿佛历代选妃,臣子都是因为逼于无奈委屈求全似的。

可是对于自恃清高的诗书之族,就连“应聘”都要推三阻四,扭扭捏捏才送女儿应选,让他们主动递送庚帖?那可相当于让他们将颜面踏践脚下,弯下高傲的腰骨,奴颜卑膝的讨索荣华富贵。

从此之后,再也不能以读书之族自诩,再也不能以高风亮节自傲。

冯侍郎邸,这次召开的小会议讨论更加激烈。

上回大赞杜渐知忠心事君那位,此刻正怒发冲冠地冲着杜尚书发脾气:“充选后宫,历来皆由朝廷负责选聘,圣上却不依规例下令各家递交名帖,此乃逾制,杜尚书为何没有据理驳谏?我等诗书之族,若真主动向宫廷递交庚帖,岂不坐实以女色获幸之劣品?这让咱们颜面何存?圣上这样做,乃侮谩世族忠良,杜尚书今日在朝会之上,为何一言不发,难道就因为圣上几句赞诩肯定,杜公便受宠若惊以至于蠖屈鼠伏?”

这指责实在粗暴蛮横,竟轰得杜渐知张口结舌,涨红了一张脸坐在那里翕张鼻翼。

好在还有冯继峥出面替他解围:“我等千思百虑,却没料到薛绚之竟然会不加阻挠附议陆公所荐,看来皇后也明白这回无法驳斥群臣上谏遵循礼制,采取以退为进之策,杜公历来正直,一时之间没有看破后族居心,又一心以为圣上所言内忧外患之虑,破例从简确然有益社稷,故而才未驳谏,莫说杜公,我等今日在朝堂之上,若然坚持依循规例,岂不也坐实为全声评,逼迫圣上必须给予礼敬之劣品?”

这世道,名利双收的好事,操作起来可越来越不容易了,但总不能因为如意算盘被打破,便恼羞成怒指责同僚吧?冯继峥对率先暴起这位的头脑产生了深深的质疑。

“冯公言下之意,难道圣上今日之所以决定破例从简,又是因为后族近臣暗下谏言?”一人问道。

他是秘书省少监陶葆仪,乃陆正明门生之一,与陆阮交好,故而与冯继峥也不乏来往,当年杜渐宏被穆宗帝治罪,他时任殿中侍御史,曾为陆渐宏据理力争,一度亦遭罢免,后来韦太后虽还其清白重新起复,但陶葆仪却并没因此改变正统派的立场,如此愚顽不灵,当然不得太后青睐,只是贺烨登基之后,为了控制谢饶平对秘书省的垄控,才对陶葆仪等正统派委以重用,别看这位与柳均宜当年职位相同,陶少监却比柳均宜当年更有实权。

陶葆仪原本与杜渐知相同,经今日朝会,对薛绚之等近臣稍有改观,此时听冯继峥点明“以退为进”四字,心中再次产生了疑惑。

而他们两人,显然并不怎么关注“打破惯例”后引发的“恶果”,更加在意的是后族近臣一系是否真有野心弄权乱政。

冯继峥断言道:“圣上潜邸之时,为了拨乱反正,必定会在京都安插探人,以及时掌握朝堂动向,避免祸难,某怀疑,这批探人应为贺澄台执管,只怕诸位,甚至连冯某宅邸,都仍潜藏有后族耳目,皇后又怎能不知我等提谏充选后宫,目的是为掣肘外戚?圣上改革税法本为益政,可变法必然伤及世族、权望等等利益,新政未得真正贯彻推广之前,若后族坚决抵触礼聘一谏,引发争锋相对,未必不会导致圣上不满动疑,更不说皇后若犯妒娨,不以社稷稳固为重,立即便会遭受怦劾!届时千夫所指,为平朝堂物议,皇后也只能妥协。”

“对!所以皇后才会以退为进,利用薛绚之‘劝正’,让圣上相信后族时时处处以大局为重。”刚才被冯侍郎怀疑头脑不灵的那人,终于醍醐灌顶:“多得杜公没有当堂抗辩,否则皇后与薛绚之,便有了口实污陷杜公明为尽职实乃谋私,说不定连选充后宫都得暂时搁置!”

这位态度一改,盯着杜渐知好些锐利的目光才有所缓和,杜尚书没再觉得如芒在背,但他仍然蹙着眉头,显然并不尽信冯继峥的质疑。

不是因为他对冯继峥的人品产生了动摇,而是经过刚才几乎成为“众矢之的”这一待遇,结合上回有人质疑变法的言行,他依稀察觉在座中人,有那么一部分,很是急功进利,甚至权欲熏心,他有些担心冯侍郎会被这些人蒙蔽,被他人利用。

冯继峥不知杜渐知心里的想法,只以为这位已经深受后族迷惑,他也有些着急,还想再接再励剖析厉害,奈何在座中人,有一部份的关注点根本不在于齐心协力——比如太乐令沈务汖。

几乎是急不可耐插嘴道:“咱们先不理论皇后一系计策,还是商讨当如何应对为上,难道说,就因为要破例从简,便要放弃之前计划?”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