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章 达成共识(1 / 2)

加入书签

赵昺不否认儒家的道德观有诸多的可取性和实用性。

儒家注重人格气节,提倡仁义礼智的人格价值,认为人格气节关系着国家民族的兴衰存亡,把仁义道德、礼仪廉耻看得比生命还重要,要求人们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忠恕之道的人际和谐思想是传统道德中人际关系的心理和行为原则。仁者爱人,和为贵,忠恕之道千百年来为统治者和老百姓所推崇。忠恕之道就是善待别人之道,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人与人也要和谐相处。

儒家自省、自讼、内省等道德修养方法要求人们严于律己,防微杜渐。儒家理想人格的塑造和培养,除实施有目的的道德教育外,还鼓励人们通过自觉的道德修养来完成。儒家认为“物有本末,事有终始”,一切都要从修养个人的品德做起。儒家道德修养的方法很多,其理想人格塑造和培养的主要方式是“内圣外王之道”。

“内圣”就是通过自省、自讼、内省等修养方法,达到圣人所具有或应有的品格。“外王”既是一种经世原则和政治理想,也是一种应世原则和人生理想。“自省”就是孔子所说的“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即看见贤德的人应向他看齐,看见不贤德的人要反省自己,不重蹈覆辙。讼是责备,“自讼”是自己责备自己,即自我批评。

“内省”是向内反问,检查自己的言行是否有不对的地方。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指的就是“内省”。孔子强调“内省”,孟子进而强调向内用功夫,要求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以恢复、保持和扩充自己先天的善性。他认为只要人们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诚心诚意的自我修养,就可以产生一种“至大至刚”的“浩然正气”。

赵昺表达出的意思众人很明白,就是将儒家所有流派的思想全部纳入这个大框架之中,并教导士人将此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同时引导百姓遵守。但是道德并不是铁的教条,而且没有成文的律法来规范,只能通过社会舆论或者某种阶级性的意识形态宣传来对人们的生活构成某种秩序,起约束作用。

简单的说,就是社会群体的不成文的规则。而为了固化这些规范,陛下还要求制定律法,以此增加强制力,进而使新道德观成为整个社会皆需遵守的准则。而那些游离于划定规则之外,甚至反对的人,则成为社会公敌,遭到打压和唾弃,以求实现建立起新的道德观,实现国家内在的稳定。

“陛下之意,臣明白了,但是如何化解当前的危机?”陆秀夫问道,他清楚陛下的规划非是一日之功,而是需要周密筹划,且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也许数年、十年,或许更长才能得以实现。而太学生会在两日后到宫前上疏,远水终究解不了近渴,所以还需陛下拿主意。

“朕以为要做两手准备,一是解释劝说,让他们明白朝廷的政策和目标;二是强力压制,若是他们一意孤行,就要采用必要的手段,即便他们是精英,朝廷也不需要这等不明事理的人。”赵昺言道。

“那么臣明日便前往太学,对他们进行劝说,就提出的相关问题进行解释!”陆秀夫点点头道。

“此事陆相不易出面,他们在札子中对汝进行弹劾,陆相若去则可能会激化矛盾,甚至危及自身安全,朕不允许汝冒险。”赵昺听了立刻予以否决。

“陛下,那便由臣前去。”刘黻言道,“臣当年在太学也曾行伏阙上书之事,算是他们的前辈了,想了能够好好心平气和的说话。”

“呵呵,刘相若去,估计会被骂的狗血喷头,齐指汝背叛当初的本心,变得趋炎附势,不敢为万民发声了!”赵昺摇头笑道。

“那陛下以为吾等谁最合适?”应节严点头笑问道。

“朕最合适。”赵昺指指自己笑道,“他们以为众卿背离了圣人之学,又唆使朕行有损士人之事,已然成了众矢之的。而他们伏阙上疏不外乎是劝谏朕将你们皆削爵罢职,为他们主持公道,那朕就见见他们,跟他们分辨一番又如何?”

“陛下勿要行险,正是群情激奋之时,又有人在背后推波助澜,而蒙元使团亦在京中,难保不会做出意外之事。”江璆当即否决道。

“这事儿是朕惹的,自然要由朕去平息,却不信他们胆敢做出大逆不道之事。想朕也算是纵横沙场,在万军中冲杀过的,何惧些手无寸铁的士子。若是朕退缩了,只会让他们以为朕怯懦,不敢面对他们,反而助长了其的气焰。”赵昺言道。

“那是不是要做些布置?”王应麟虽陛下征战年余,见过了百战沙场,明白此时让陛下退避,绝对不可能,因此退而求此次道。

“不必,让胡祭酒出面规劝一番即可,不必强行阻拦。朕就在宫前广场上与他们会面,届时自有护军维持秩序,不用作什么特殊的布置。”赵昺略加思索道。

“臣愿陪同陛下前去!”陆秀夫施礼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