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章 待价而沽(1 / 2)
关于衍圣公的问题,赵昺清楚还是比较敏感的。为什么呢?因为天下孔门子弟实在是太多了,可以说是遍布朝野。
过去因为孔门北宗是金、元异族所立,南宗又因为入大都朝觐蒙元大汗,接受敕封被废。大家还动能理解,可是这几年间居然没有传承,等于说失去了祖学之地,赵昺可以不当回事,但是天下士子却不甘心。
当然孔门失去皇朝敕封,他们也不舒服,但是过去南北二宗为争正统也闹得不愉快,甚至还因此争讼,官司打到了御前。却因此惹得蒙元大汗烦恼,把此事给搁置了,谁也没有捞到好处,圣位虚悬多年。
现下蒙元失势,南朝重新崛起,在山东被收复后,孔门两宗的人又活络起来,皆上书表示视大宋为正统,表示臣服。其中当然也婉转的提出希望皇帝遵从传统,敕封衍圣公,同时也暗示己方才是嫡传正统,心心念念的想要得到封号。
对于孔门急于站队,赵昺其实并不以为然,这不仅因为他来自前世现代,儒学已经不为过去那么受重视,孔庙都成了文物古迹,收门票的旅游地。而是在心中对他们实在是不感冒,甚至有些反感。
孔子是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奠基人,西汉以来,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王朝的统治思想,孔子本人也受到历代王朝的褒崇。唐宋以后,对孔子的封赠、祭祀等级越来越高,孔子后裔也享受其祖先的恩泽,他们不仅可以免除徭役,还能被优先荐举为学官。
但不知道大家想过没有,为什么孔门能够延续两千多年历史?一个王朝覆灭以后,忠臣义士,基本上都要跟随这个王朝一起殉国。可是老孔家不一样,在衍圣公的带领下,他们为了保存家族元气,从来没有考虑过为某一个王朝殉国。
宋朝来了就跟着宋朝混,金人来了就跟着金人混,蒙古人来了,那完全也可以跟着蒙古人混。后来明朝灭了元朝,衍圣公转而又投奔了老朱家。最可笑的就是在明清交接的时候,衍圣公立刻向顺治皇帝发来贺电,崇祯的尸体还没凉透,就急着更换门庭了。
如此情况下孔门依然长盛不衰,得到统治者们的‘青睐’,赵昺以为更多还是因为政治上的需要。他们需要用儒家治国,收揽民心,也需要彰显自己是国之正朔,就不得不维持尊孔的惯例,厚待其后裔。
赵昺心中虽然多有不满,但为了维持大局,即便排出政治因素,也不得不考虑这个问题。从五代时期开始,一些孔子后裔由于避乱、仕宦等原因,离开曲阜“祖庭”,定居江南,形成孔氏南宗。于是,孔子后裔在江南分布日益广泛。
宋元之际,江南孔子后裔除了衢州的南宗以外,还有:平阳孔氏、临江孔氏、黟县孔氏、溧阳孔氏、泰州孔氏、永嘉孔氏、建康孔氏以及江阴孔氏等。他们利用朝廷给予优待政策的有利条件,通过社会交往、婚姻等形式巩固和扩大其社会影响,争取更多入仕的机会。
江南孔子后裔还通过社会交往等形式扩展社会网络,扩大影响。元代江南孔子后裔社会地位较高,生活比较优裕。元代江南孔子后裔是江南社会中一个比较活跃的儒士群体,其社会活动对扩大江南儒士的影响、传承和发展儒学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江南孔子后裔做官期间,一般都能平反冤狱、均平赋税、救济灾荒、惩办盗贼,做到“仕州县为良吏,师学为儒宗”,为官清廉,造福一方,对改良政治,维护江南稳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且他们对江南儒学教育的发展有特殊的责任感,一般都能尽其能力推动当地儒学教育的发展。
十个指头还不一般齐,即便圣人后裔也有“蠢然无学”的官吏也大有人在,但总的来看,江南孔子后裔的仕宦是成功的。他们不论是做职位较低的学官,还是做一般的地方官,都能恪守其祖孔子之训,在不同的岗位上尽职尽责,成为江南社会中一支维护儒家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重要力量。
赵昺知道对于孔氏后裔这支在政治可以加以利用的力量不能轻忽,却也不能受到他们的挟制,想要如何就如何。因此他决定还是要晾一晾他们,并没有立刻接受他们的投附。而理由也很好找,当下圣人后裔众多,谱系混乱,要仔细加以甄别。
这个理由充分,且不容辩驳,而请立者同样心虚,毕竟他们是蒙元所立,曾为‘敌’效力。算起来他们的地位尚不若南宗,毕竟人家在动乱之时曾追随南朝,没有当即驳回就已经很给他们面子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