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9章 三大目标(2 / 2)

加入书签

“根据计划,后天早上纳迪尔沙会前往喀布尔宣布就任新国王,然后下午搭乘飞机来北京。阿曼努拉全家会先飞去北海,等纳迪尔沙走后,我们会将他接到哈尔滨暂住。”宋子清说出计划。阿曼努拉虽然被捕,但他的身份还很敏感,放在国内能震慑阿富汗各派,谁要是脑后反骨也能立刻拉他出来重新扶持。

“下一步你们想好了吗?”幽幽的声音将兴奋一扫而空。胜利已经过去,余下的事情才更关键,所以杨秋看向了总参谋长岳鹏。后者见到目光,立刻回答:“苏联是肯定不会甘心的,这已经不是军事失败这么简单。德意干涉西班牙的后面,是英法等国的默许和支持,说明大家都开始遏制GC主义的扩张。在这之前,莫斯科能确保通畅的革命输出通道就只有阿富汗-伊朗-印度洋这条路。现在喀布尔被我们控制,就等于断了最安全的一条路,如果他们不夺回来,那么再谈发动世界革命就是笑话。

所以我认为,斯大林肯定会做出激烈的反应!不过他们在西北外总计只有50余万部队,剩下的还在车里雅宾斯克和乌拉尔,现在这些地方都已经开始下雪,即使增兵数量也不会很多。所以到明年春天来之前,西北边疆不会有太大问题。我们应该利用这段时间,利用德意和英国拉拢我们的机会,尽快把纳迪尔沙的王位坐实,让苏联没有借口来干涉。这样一来,他们如果继续留在阿富汗,就变成了侵略,我们也能名正言顺的走资源公路向阿富汗增兵,摆出一心要截断苏联南下,打通波斯通道的架势。”

前几年因为身份等问题,汪兆铭一直没机会涉及国家战略会议,但自从出任副议长后,地位逐渐升高,加之杨秋在背后故意的纵容,不断增加内阁中的民党席位,还让他担任国会经济委员会委员长,这才挤入总参席位。在国社一家独大的时候,他知道自己声音弱,但有些事情还是要问清楚,所以想想说道:“子安兄,难道真要在阿富汗和苏联打一仗?建国后我国的发展一直因教育和基础落后不怎么顺畅,现在好不容易到了收获期,基础也打牢了,加上今年已经连续四年增长率超过百分之十三!正值国家发展的最好时间,贸然开战岂不是自讨无趣?”

岳鹏意味深长的看了他眼,杨秋一点点增加民党力量的事情他一直看在眼里。为了共和国体的长期发展,他对此一直是保持中立。但因为之前的两党隔阂,他还不会笨到说出真正的目的,只答道:“此次帮纳迪尔沙夺回王位的目的不仅仅是要扶持倾向我们的阿富汗政府,也是对苏联这几年向我们西北渗透的遏制和反击!在我看来,我们和苏联这场仗是怎么都逃不掉了,只要克拉斯诺亚尔斯克一天在我们手里,东西伯利亚冻土区就一天不完全属于苏联。斯大林知道,莫斯科都知道,所以他们一直担心我们趁机吞掉冻土区。何况现在苏联国内内部矛盾严重,大清洗已经伤害到很深的地步,斯大林肯定会抓住机会转移矛盾,用恢复前沙俄疆域来展示他英明和领导力。所以这场仗是怎么都逃不掉的!既然逃不掉,那自然就要先准备起来。阿富汗地理位置重要,先抢到就可确保切断苏日两国的联系通道,真到开战就可以逐个击破。”

这番话有真有假,在场知晓核心秘密的人都知道他是故意的。因为杨秋的本意是用丢失阿富汗,造成中国要建设中国-阿富汗-波斯湾包围圈的假象,诱使斯大林犯错主动去南下。只有这样才能以保卫石油的名义突破《中英青岛海上安全协定条约》的束缚,向沙特派遣驻军。当然,故意在西北对上,也是要诱导日本南下,因为只有中苏爆发严重冲突,日本才会走出这一步。

罗斯福撤出菲律宾纵容日本,是因为他需要日本南下对付中英,打破凡尔赛体系对美国伤害。杨秋同样需要日本南下对付英美,扫清自己前进道路上的障碍。而永田铁山心里也知道日本已经成为棋子,他要做的是在彻底失败倒向中美两国前,为日本生存争取最后一丝希望!太平洋两岸的最杰出两位政治家,日本最清醒的大脑,在这个时刻其实已经悄悄纠缠到一起。

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三个至今还埋在杨秋心底最深处的秘密。

争夺亚太控制权,争夺西南太平洋控制权,争夺印度洋的控制权!!

所以杨秋瞥了眼岳鹏,又看看汪兆铭,目光在两人脸上逗留一会后,才扭向顾维钧和王正廷:“少川,联络英美德法这些国家的事情由你负责,等纳迪尔沙到北京后,一定要最高规格对待,要召开记者会表明我们坚定支持的态度!以便让各国尽快承认纳迪尔沙的国王身份,承认阿富汗新政府的合法地位,不要害怕交易,现在这个时候,做出些让步也影响不到全局了。儒堂,你回去后立刻召开部长会议,让大家都发动起来,尽快把舆论争取到我们这边来。要让国民都知道阿富汗的重要性!让大家明白,我们这样做是为了打败和遏制敌人。”

说完,他又扭向宋子清:“子清,你也立刻拟一份命令。今年的老兵复原工作立刻全部停止,之前离开的士兵也必须在年内回来报道。另外再向喀什调集1万辆卡车,命令103师去安集延驻防。再联系梅生,告诉他从现在起,中阿资源公路必须由西北战区全权接管!通知阎宝航他们,注意日本的动向!”

“我的意见是,为以防万一,明年的国防预算要提高到70亿,再用今年复员的老兵组建十个新步兵师,合并为第16军和第17军。”

“不管斯大林怎么选择,我们都必须做好准备!”

(未完待续)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