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一座植物园后/我的植物园爆火全网 第158节(2 / 2)
虽然不是项目的核心人员,但同样与有荣焉,私下里还大肆庆祝了一番。
然而现在,看着眼前的数字和旁边申请下来的吉尼斯记录的牌子,付庆元的内心十分尴尬,有种跳梁小丑的羞耻感,脸上也火辣辣的。
他们当时到底在沾沾自喜什么呢?
第90章 国家考察团(中)
叶华西教授余光将自己带的几个博士生的表情尽收眼底。
年轻人傲气很正常, 他也是从这个阶段过来的,但过度的自傲变成自负就不好了,也该让他们出来见见世面。
国家植物园固然是国内首屈一指的植物园,各领域的研究成果均保持在较高水平, 但并不意味着不会被超越。
或许是花间集, 或许是其它植物园, 又或者是国外的研究所, 若一直沉溺于当前的成绩,以后还有什么进步可言?
时刻保持着学习的心态, 才是每一位科研人员应有的态度。
叶华西仔细观察着眼前巨大的捕虫笼,从叶子垂落的笼蔓、宽胖的笼身、到色彩鲜艳的唇以及上方硕大的笼盖,任何一个部位都表明它是成熟状态的捕虫笼,并且为自然发育而成,并未经过人工催熟。
能长到如此惊人的尺寸实属罕见。
首先, 其本身便要具有的优质基因与生长潜力,其次,外界环境和培育手段也很重要。
叶华西侧头看向叶晗两人:“这两株马来王猪笼草来植物园多久了?”
叶晗:“半年左右,去年11月份办好手续引入的。”
才半年?!
几名研究员又是一惊,看着眼前茂盛到将树木枝干都盘绕起来的马来王猪笼草, 心神俱震。
才半年就长到如此巨大,简直太不可思议了。
当初国家植物园的几株,移栽后元气大伤加上水土不服,在他们整个科研团队的照料下, 足有大半年才恢复过来。
然而眼前这两株, 哪有一点移栽后的不适, 比原产地的植株长得都要高大!
还获得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究竟如何做到的??
即使在这些天才的知识储备之中, 眼前的情况也超出了认知。
叶华西教授同样露出惊讶的表情,随即沉吟:“近些年来,国外基地的培育技术发展得很快。
我在一个科学杂志上看到过相关文章:xx基地早就培育出捕虫笼高达36-38公分的优质种,并作为母本分株繁殖,只是当时的技术还不成熟,并未引起广泛关注。
这两株马来王猪笼草是从那里引进的吗?”
叶晗:“是的,教授。当时挑选的是母本分株后最优质的两株,从国外运送过来时,其中一株最大捕虫笼便有36.5公分,经过培育后达到如今的44公分。”
当时她从国外引入的时候着实花了很大功夫,加上手续费用,两株猪笼草合计花费超过100万。
国外有收藏家也想要收购,要拿到最好的品种,价格必须开得比他们高才行。
一百多万,在w市这样的地方买套房子都足够,只有叶晗舍得将这些钱花在引进植物方面。
听到这里,付庆元的表情越发尴尬。
就在他们为拿到的成果沾沾自喜时,国外的培育技术也在飞速发展,早已培育出37公分的尺寸,并尝试着将这种巨大特性加以延续。
这样看来,他们培育出34公分的记录实在不算什么。
只是因为国内首例且并无对比,便给人一种成果卓越的错觉。
……
叶华西教授又与叶晗讨论了一些培育方面的问题。
在智能系统的帮助下,叶晗努力模拟原产地的环境并加以改进,打造最合适植物的生存环境。
土壤是从当地运送而来,温度、湿度、光照、降雨量都非常贴近,会放置昆虫、小型哺乳动物等为它们加餐,再加上植物营养液的促进作用,有这样的结果是必然。
毕景辉看着两人相谈甚欢,站在旁边张了张嘴,根本搭不上一句话。
w市植物园并未打造食虫植物区,而马来王猪笼草这样的濒危物种平时更难以得见,他所拥有的知识全都是文献资料里的那些。
但理论知识与实践是两码事,导致他完全插不上嘴。
其他研究员则惊讶于叶晗对于马来王猪笼草的了解。
可是…她不是花间集的园长吗?
不知道的以为是哪个植物学专家,居然能与位于行业顶端的叶教授进行流畅的交流和沟通!
培育过程中的很多细节,连他们都不一定能注意到。
叶晗借助的是智能系统的功能,植物的各种数据一目了然,笼身哪怕涨了0.01毫米都能监测到。
在重点培育的过程中,她每天都会记录马来王猪笼草的生长状态,在细节方面的把控超过所有人。
就在昨天,她单独整理了一份从相关的数据资料,就是为了今天做准备。
叶华西教授听到后频频颔首,吩咐下面的研究员:“记录一下叶园长的培育要点。”
“哦、哦,好的教授。”付庆元等人都蒙了,手忙脚乱地找录音笔和笔记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