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泽寄生 第51节(1 / 2)
就算是骗过樊池,还有花妖呢。花妖掳了一个九蘅,还是没换回媳妇,依然会回到仙人镇,无休止地纠缠下去啊。
那么这个圈套,是否还有其他连环?
一定有。
是什么呢?
她的目光无意中扫到那眼活泉,记起了优昙说过的一个细节:宝椟见到他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一个香囊丢进泉水中,失踪时,水中香囊也不见了。
这个行为很异常啊,恐怕并非是无意之举,也不是小儿女表达心意的方式,而是有其他用意。
是什么呢?
突然听到优昙惊讶地说:“宝椟的那个香囊为什么在你这里?”
“什么?”她茫然问,抬头见他手指着她的腰间。她低头看去,看到花瓣化成的白纱衣隙里露出一点红缎,原来是初到县衙时卢少奶奶送她的那只香囊,说是护身用的,特意叮嘱她睡觉也要戴着,她喜欢的很,果真是睡觉也戴了。
宝椟带了香囊入林。她也带了香囊入林。
虽猜不到这东西到底有什么问题,先解下来再说!她忙忙地探指往下解它,解了一半,突然觉得滚烫,香囊锦缎的中间冒出了火苗!
它燃烧起来了。
一刹那间她记起了宝椟把香囊丢进泉水中的事。原来如此。宝椟是为了不让它燃起来啊。此时香囊里如装了个小火球,火苗激烈蹿出,她已来不及解开带子,若引燃衣裙,她整个人都会变成火团!情急之下她果断用手握住了小火球,不顾手心的皮肉发出滋滋的烧灼声,忍着剧痛将它朝泉水用力掷去!
然而小火球在要触到水面的时候突然转向,朝上升起,并在半空盘旋不止!
她看清了小火球的样貌。那是一只赤红的、浑身冒着火焰的飞虫,它穿过花间,翅端掠过的花瓣立刻燃烧起来。
她惊道:“这是什么鬼东西?”
优昙怔怔地吐出两个字:“燧蝥。”
第87章 吞噬花林的燧蝥
“优昙!”她大叫一声,上前想帮他扑熄身上火苗,却根本扑不灭。她将他往泉边推:“快快快进到水里!”
“没有用的,”他说,“着火的不是我,是花林!”
他只是花林幻化的人形啊。九蘅拔腿想跑去扑火,却被他喊住:“燧蝥之火是妖火,扑不灭的!”
她完全慌了:“那怎么办啊!”
茅屋那边传来妇人们的呼救声。优昙忍着灼痛朝那边跑过去:“要带她们走出去!”
二人奔到茅屋前,二十多个妇人和十几个小妖正不知所措地聚在一起哭泣。
优昙说:“跟我走。”他一张口嘴里也冒出烟雾,声音已经变得嘶哑。
九蘅忙招呼妇人们打起精神跟着他,沿火势小的方向往林外逃去。优昙全身开始冒火,走了没多远便一个趔趄摔倒在地。九蘅忙上前搀他,却瞬间被烧得缩回手。
四周已是一片火海,逃无可逃。
此情此景,她也急得眼泪迸出来,大声道:“优昙你打起精神啊!”
火光中他露出一个微弱的笑:“我不行了……”
看着他,再看看这群无辜妇人和可怜小妖,她悔得几乎断肠,恨自己没有及时看透卢家阴谋,将燧蝥带进花林。心中满是绝望,流泪道:“对不起……”
“不是你的错。”他声音微弱地说,“你不是有意的,宝椟也不是有意的。你若能见到宝椟,要替我告诉她……我从来没有疑她……我一直信她……”
她含泪点着头,心中却想:我哪有命见到宝椟啊。
优昙彻底被火团吞没,然而就在他化为飞灰的刹那,一颗洁白珠子突然从火团中浮起。九蘅睁着泪眼怔怔说:“那是……”
那是优昙的妖丹。九蘅已见过几枚妖丹,它们看起来都是宝珠的形状,只是颜色和散发的光泽烟气各不相同,优昙的这枚洁白无瑕,有如珍珠,如他的品性一般美好。它在众人头顶中滴溜溜转起来,越转越快,突然“蓬”地爆裂,莹白细粉呈伞状炸开,形成一层光泽浮动的罩子,将一众女子和小妖笼罩住。
九蘅怔怔抬头看着被隔绝在外的浓烟和火焰,心痛得揪起,用手按住心口,低念一声:“优昙啊……”
为保一众女子性命,这花妖散了自身妖丹,以最后的力量保护她们。
七里花林烈烈燃成地狱。
九蘅与妇人们默默坐在莹色罩子中,满心悲伤,等着火势熄灭。在一片通红火焰中,透过薄罩,她突然看到数只白蝶在飞舞,遇到火苗便瞬间化为灰烬。而之后仍有白蝶在源源不断地飞来,蝶翅上的蓝纹如此眼熟。
是樊池在以灵蝶寻她!而他这样无休止地催动灵蝶扑火,必会元气大伤!
她呼地站了起来,大声朝外喊道:“樊池!不用找了!我没事!这边很安全……”
话音未落,就见一个身影在火海中走来。
樊池骑着招财走近这片七里花林时,正看到浓烟知起,火光隐隐。他惊得神魂俱裂,丢下招财就飞身入林,没头苍蝇一般搜索。然而这方林子布满迷障,哪是那么好找人的!他捻指放出灵蝶。灵蝶畏火,遇火则化。化了再催,哪怕耗尽灵力,也不能停下。
忽然隐隐听到了她的声音。
他撑了一层护身结界如疾风一般穿过火焰冲过去,看到莹白罩子中的九蘅,被高温烤得焦裂的唇露出欣然的笑。
她却气得跺脚:“你过来干嘛!跟你说了我没事了,你倒是往林子外去啊!”她朝着罩外伸出手去:“快进来躲避……”
然而手撞到罩壁却不能穿出,被一股柔韧的劲儿挡了回来。外面的樊池忽然脚一软单膝跪地,呼吸急促,已是体力不支。她心一急,抽出发中赤鱼,一晃变大,就想剖开罩壁!
樊池一掌按在罩外,哑声说:“不能划破!”
她的动作滞住。他说:“这外面火力炙热,烟雾窒息,若划破了,这些人都得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