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为始皇崽耕出万里江山 第287节(1 / 2)
雪姬身为庶民女子朴素的思想,她想为这些流民中的女子找一条活路,活路就是展现出她们的手艺,将她们“嫁出去”,或者“给大户人家做织女”。
朱襄道:“雪,你可以将吴郡的富户们调动起来。他们看到有大量流民涌入,心里早就做好了官府向他们伸手要钱的准备。我会放出些风声让他们做些慈善,在他们准备好掏钱的时候,你再让他们买衣服。”
雪姬脑袋一时半会儿没转过弯:“为什么他们要直接给,我却要给他们衣服?”
朱襄道:“他们不会主动救济流民。直接让他们给,那就是用我的人情换钱;我让他们低价买了衣服,倒是他们占了我的便宜。”
雪姬想了想,还是想不太明白。她将此事记下,决定一边做一边继续思索。
嬴小政插嘴:“庶民能买多少衣服?富贵人家才会买进大量新衣给奴仆、家丁穿,以装点门面。舅母可问他们的需求,像做官服一样,给他们定做他们需要的衣服。这样就能要到更高的价钱,还能将这笔生意持续下去。”
朱襄夸赞道:“政儿的头脑真灵活。”
雪姬被嬴小政一点拨,脑海里有了思路。她微笑着道:“政儿,舅母此事要多仰仗你的主意了。”
嬴小政挺起胸膛道:“尽管交给我!”
雪姬对朱襄道:“若此事能成,我就去南郡和黔中郡,也卖给那两郡的富户衣服。”
嬴小政道:“老师说,现在秦兵的衣物都是自带,买衣服还得花钱。现在他不缺钱,想给全军发一身衣服,顺带为攻打楚国提升士气。舅母先练练手,待织女们手艺活熟练后,囤积的棉布用作给秦军发衣物,只会不够用。”
嬴小政嗤笑:“楚国人居然把棉布当无用之物,真是可笑。”
朱襄叹了口气,心中赞同嬴小政的嗤笑。
楚国的这场贸易战其实不会造成如此大的人道灾难。
“布币”和后世的信用货币不同。信用货币在信用透支之后就会造成大量通货膨胀,成为废纸。“布币”是实物货币,本身就具有价值,算是一种比较宽泛的“以物易物”。
温饱二字,“布币”能解决“温”,需求量永远不嫌弃多。
楚王若想解决“布币泛滥”的灾难,只需要大量收购民间的“布币”做成衣物发给将士,或者做成官服。只需要挺过一年,调整种植结构,打击土地兼并,这场危机就解除了。
甚至楚王不敢打击土地兼并,可以发动战争,去别国掠夺土地。
若是楚王这样做,秦国也能找到令楚国生乱的机会——楚王只要出手,要么危害贵族的利益,要么与他国敌对。
楚王和他身边的卿大夫们大概也看到了这点,所以他们选择了什么都不做。
饥民不会生乱,楚王这边的钱财和粮食减少,或者贸然与封君、他国敌对,才会动摇楚王的统治。
朱襄回过神,道:“李牧的军队靠着南秦屯田供给,和与百越的交易自给自足,很是富裕。雪可放心向他要钱要粮。”
雪姬心头一松:“那我就放心了。”
朱襄对她说的话,让她第一次思索“为了良人和政儿”之外的事。
之前她所做的事,包括留在咸阳为质,与其他贵夫人交流,入宫成为女官辅佐王后,研制纺织机器等,都是“为了良人和政儿”。
雪姬自己并没有野心。如果非得说理想,就是希望良人和政儿更好。
参与对楚国的贸易战也是如此。雪姬只是想实现朱襄的目的。
直到她看到流民的惨状,才开始思索“代价”的含义。
朱襄告诉她“代价”的重量后,雪姬才发自内心地想要迫切地做些什么。
是赎罪吗?也不像。她仍旧很迷茫,但迷茫不能停滞不前,得往前走,手头不停地做事,在做事中慢慢思考。
若停下来思考,等思考清楚的时候,就错过了做事的时间。
雪姬只知道,她要尽全力让这些楚人流民们活下去。
不仅是青壮年,还有那些无依无靠的女子和孩子,都要尽可能地活下去。
所以雪姬这次没有与朱襄一同前往南郡和黔中郡做计划好的事。她自己重新制定了计划。
这也是她有生以来第一次。
雪姬做出这个计划时很忐忑。她的良人和孩子却比她自己更信任她,不仅全力支持,还迅速帮她将计划补齐。
雪姬将朱襄和嬴小政的补充记下,继续努力学习。
有一日,或许她无需良人和孩子补充,也能完美做好一件事。
朱襄与雪姬、政儿在码头分别,前往了南郡和黔中郡指导安顿流民,以长平君的身份压制当地因流民冲击带来的混乱。
流民中不仅有可怜的活不下去的平民,也有想要浑水摸鱼的贼人,甚至是想要扰乱南秦之地的楚人奸细。
郡守虽然有足够大的权力处理骚乱,但或许会有人以流民会引起骚乱之名义,禁止流民入境。
现在南秦在朱襄的忙碌下变得较为繁荣,当地人并不希望有人来分一杯羹。
在朱襄眼中,这些都是人;在秦人眼中,那些是楚人;在原本是楚人的南秦人眼中,那些是一旦发生骚乱就会连带他们处境也变差的隐患。
所以朱襄必须用自己的声望来压制排挤流民的声音。
谁都知道,朱襄公素有爱民之心,他绝不允许大批流民死在他眼前。所以若有人想要反对,就亲自去找朱襄公,将朱襄公说服,否则郡守肯定是听从长平君朱襄公的命令。
朱襄来之前,南郡和黔中郡多反对声音。
朱襄来之后,无人敢去找朱襄辩论。
他们美好的生活都是拜朱襄公所赐,现在朱襄公想要救更多的人,他们就算心里不想别人分走他们的东西,但谁能厚着脸皮去阻止朱襄公救人?
朱襄公当年也是如此救的他们。
一些声音最大的士子在朱襄到来之后,甚至在见到朱襄的车辆时掩面羞愧绕道而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