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为始皇崽耕出万里江山 第367节(2 / 2)

加入书签

朱襄先辩驳:“你和我一起来,我怎么能叫孤身?”

然后,他道:“我也没想到。”

火光噼啪作响,火焰越来越小。

李牧吃完了烤土豆后,往火堆里添柴。

“李牧。”

“嗯?”

“我大概是把春申君黄歇,视作友人的。”

“嗯。”

第204章 妄议相国位

之后,朱襄表面上情绪就恢复正常了。

遗憾有之。但他和春申君立场敌对,再来一次,大概也是如此。

春申君与楚王年轻时共患难十年,助楚王回国继位,才有春申君这等外姓贵族担任楚国令尹,成为楚国第一大封君,战国四公子中唯一非宗室公子之事。

于情于名,他都不会离开楚国;就算离开楚国,他也是去秦国之外的国家养老,不会与楚国敌对。

原本春申君可以选择后一条路,但他违背楚国贵族的意愿救民的时候,他的结局就注定了。

说来,在楚国赈灾救民,居然是违背楚国贵族的意愿这件事,还真是可笑。

但事实就是如此可笑。

散装楚国,你春申君以大义,压着封君们同意赈灾救民,扬的是楚王和春申君的名,扰乱了他们封地楚人的心,他们当然不愿意。

让他们自己去做这等低贱的事,那绝对是不乐意。他们的力量,也做不到。必须以楚王的名义,集中楚国的力量,协调整个楚国才行。

楚国虽然是散装,但吴起变法后,楚王的地位还是比东周的周天子厉害,堪比西周的周天子。

所以最好是谁都别做,让大家都显得一致,楚人才会认命。

春申君被赐死,除了楚太子和一些底层士大夫上书求情,楚国大贵族和宗室基本冷眼旁观,就可以看出他有多招人恨了。

所以春申君死得如此轰轰烈烈,楚王在楚国的名声也没有什么大的改变,没有人以此事威逼楚王退位,或者请公子启回国。

此事就这样平淡地过去了。

公子悍成了太子悍,一位屈氏长者成了新令尹,春申君的封地被收回为郡县。春申君的名声还在国外和民间门流传,但在楚国朝堂已经冷却,无人提起了。

与吴起、屈原并无区别。

还不如赵国呢。

……

朱襄回到秦国的土地上,没有立刻回咸阳,而是先巡视了一下周围土地。

廉颇嘴里说着“押送”朱襄回咸阳,当回到秦国,朱襄不会有危险后,就由着朱襄乱跑了。

按理说,他和李牧这种大将不应该满秦国乱跑,但秦王都给朱襄写信了,说朱襄可以乱跑,顺带帮他看看秦国关中关东田地的情况,那他们就当自己是朱襄的护卫了。

廉颇的身体仍旧十分硬朗,比当初刚入秦的时候好许多。

朱襄惊讶,廉公的身体难道是越打仗越好吗?这也太厉害了。

廉颇得意大笑,说自己还能征战个五六年,最好是死在战场上,马背上,才不辜负他戎马一生。

朱襄在那打胡乱语附和,说什么马革裹尸是将军的最高葬礼。

李牧听着直翻白眼。

廉公若是真马革裹尸,朱襄能哭晕过去。

经过多年休养生息,秦吏的执行效率又非常高,还有咸阳学宫的学子们时不时地下乡指导,秦地的田地情况十分不错,水利发展也很快。

不用大规模打仗,钱都用来修路修水利上了。

不过朱襄还是看出了问题。

石磨推广后,产量更高的小麦种植面积迅速扩张,几乎家家种麦。

秦国也以政令要求农人多种麦。多地有秦吏对种植作物过于干涉的事。

朱襄没有直接出面制止。政令的事,需要秦王解决。

他将见闻和建议写成公文,等到了咸阳,直接呈给秦王和朝臣讨论。

廉颇对朱襄满口的“程序正义”嗤之以鼻。

私下向国君献策的士人很多,国君觉得好用就用了。哪需要这么麻烦?

朱襄非要走朝堂这一趟,说更正式一些,让国君和朝臣都有面子。也不知道朱襄所说的面子是什么,反正他感觉不到。

李牧倒是若有所思,一副学到了的模样。

朱襄查到问题后,没有立刻回咸阳,继续把关中关东巡视完,顺便监督秋收。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