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盘点千古风流人物 第130节(2 / 2)
文武百官纷纷恭贺,气氛无比和谐。
乾隆如果知道杜甫和爷爷这么说,估计说不出话。
因为这首诗
是他成年之后写的,而且最后一句也不算他的。
乾隆那时已是一国之主,冬天特意带着大学士们来到湖边游玩,银装素裹,飞雪飘飘。
他诗兴大发,于是说:"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然后卡壳了。
气氛无比尴尬,这时有一位大学士跳出来说:“飞入芦花都不见。”
乾隆高声赞扬,群臣尽欢。
普通人如果看到不是自己写的诗句上榜,估计会很尴尬,但乾隆一点都不在意。
他在《乐善堂全集》说:"自今以后,虽有所著作,或出词臣之手,真赝各半。"
古代没有知识版权。他写完诗之后,基本上都会交给大学士润色,这种合作写诗的事情有什么可稀奇的?
他心安理得地接受了合作写诗。
乾隆捋着自己的胡子,笑着说道:“昔日,有卓文君写下《怨郎诗》,就是一首数字诗,朕写的没她长,含义没她丰富。但是应该能比上那首《山村咏怀》吧,都是童趣盎然的佳作啊。"
《山村咏怀》:“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和珅和纪晓岚等文人嘴里夸赞的话和不要钱一样往外冒,夸得这首诗天上有地下无。
乾隆以前听着觉得很舒服,现在却觉得有些腻味了。他眯着眼睛,试图看见那蝇头小字的弹幕,心中暗道:“让朕看看这些未来人是怎么夸朕的。”
弹幕:(如果遮上名字,我怀疑是我侄女写的。)
(乾隆:big胆,拖下去斩了!)
(这首诗入选了小学课本,是我背的第一首诗呢,小时候还以为他是什么大诗人,谁能想到……)
(我们这边的小学教科书根本没有乾隆的大作,教育部,把陛下的大作放上来,搞快点!)
乾隆缓缓收起笑容,他虽然自大,但是也有脑子,非常精明。他怎么感觉这些人有点阴阳怪气?是他的错觉吗?
他于是问:“和珅,这些人什么意思?除了这首咏雪诗之外,未来的书本都没有选朕的诗?”
和珅吞了口口水,背后冷汗直冒,连忙找补:“这小学应该是蒙学的意思吧?陛下写诗用典堪比李商隐跟辛弃
疾,内涵非凡人所能及。
蒙学的小孩子怎么能看得懂呢。那些学识渊博的人才能品味得出御诗的真味啊。”
乾隆面色稍霁:"哈哈,爱卿说得有理。"
【除了这首诗之外,乾隆其他的诗水平怎么样?
戴逸老师曾经写了本书,评价乾隆的诗。
影视剧中的乾隆穿着黄袍,拖着辫子,今天覃雨荷,明天香妃,好像非常风流,想必有人觉得,乾隆写的诗应该很风流,其实不然。
他的多数诗是述职报告,像是领导在朋友圈讲话。
某天,他接到了一首北京下雨的报告,于是写了首诗。
“阎报例应隔日至,均称二寸雨欣滋。然斯乃谓十八彼,料彼未知旬九斯。”
明明没有一个生僻字,但愣是不知所云,不看乾隆的注解,都不知道在写什么。
写诗有很多忌讳,其中有一条,就是得以情动人。
乾隆却是个没得感情的机器,把收到的报告记录一下,凑够五个字或者七个字就算完事。什么诗词的美感,他完全不管。
有时候,凑五个字七个字对他来说,都有点难。
他干脆不费时间想了,直接瞎写。
“晓趁轻凉出苑门,札什伦布焕崇垣。□□辎重先云至,夏季生衣预沛恩。”
这个寺庙其实叫做“札什伦布”,但是他非要写成“札什伦布焕”。像不像学生为了凑作文字数,瞎写的样子?
他于是又犯了写诗第二个忌讳——生编硬套。】
【乾隆还犯了其他的忌讳吗?
当然还有,诗文用典很重要,在这方面,李商隐和辛弃疾算是不可逾越的高峰了。但是典故这东西也很讲究,用得好就是有内涵,用不好就是掉书袋。
某个曾经在军机处当过官的人写了本书,爆料了乾隆的八卦。
乾隆每天都要写
好几首诗。喜欢用典故,但特意不标明,故意让那些大臣去查,然后给自己的诗作注解。很多典故用得非常晦涩,古代又没有百度,根本查不出来。
乾隆也很得意。
在大臣们都查不出来的时候,他才姗姗来迟,亲自给自己的诗作注解,收获无数夸夸。
比如,"虚舟若悟南华旨,所遇欣之总大佳。"这个虚舟就出自《庄子》。
↑返回顶部↑